第394章:從無到有的轉化
關燈
小
中
大
《天工開物》這本書是很有意思,很全面的。
全書按“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粒》(谷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鹹》(制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煆》、《燔石》(煤石燒制)、《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曲蘗》(酒曲)和《珠玉》。
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
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
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此書中分散體現了中國古代物理知識,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
在《五金》篇中,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
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
《天工開物》中還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註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
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
這個觀點在後世被證明是非常正確的。
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其特點是圖文並茂,註重實際,重視實踐。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
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
《天工開物》的可貴之處,在於記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
書中用技術數據給以定量的描述,顯露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闡述,註重引入理論概念,而非單純技術描述。在農業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後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畝秧田可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之比為1∶25。
又說旱稻食水三鬥,晚稻食水五鬥,失水即枯。這些技術數據對農業生產有指導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論基礎,在以前的農書中未曾提到過。
《天工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西學,如“凡焊鐵之法,西洋諸國別有奇藥。中華小焊用白銅末,大焊則竭力揮錘而強合之,歷歲之久終不可堅。故大炮西番有鍛成者,中國惟恃冶鑄也。”
《天工開物》中的“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早一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兩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學變化等,也都比當時國外的科學先進許多。
尤其“骨灰蘸秧根”、“種性隨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農業史上的重大突破。
《天工開物》詳細記述了家蠶新品種的培育:將黃繭蠶同白繭蠶雜交,培育出褐繭蠶,將“早雄”和“晚雌”雜交,培育出“嘉種”,比法國的同類記錄早200多年。
在《五金》篇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
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中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
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制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總結提出的煉鐵與炒鐵爐的串連使用,直接把生鐵炒成熟鐵,具有現代冶金技術的重要特色。
這種方式在17世紀的歐洲還沒有。
《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註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中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天工開物》所述活塞式鼓風技術,較歐洲皮囊式鼓風設備更為先進。響銅合金、響器成型、鐵錨鍛造、鋼針拉制以及“生鐵淋口”等特殊化學熱處理工藝和金屬覆合材料技術,亦為最早期的明確記載。在現代,其基本原理仍然適用。
在機械動力學方面,《天工開物》記載了中國在機械動力方面的許多發明創造,如紡織花布用的花機,是當時外國所沒有的。“粹精”中介紹中國漢代發明的水碓裝置,把動力機、傳動機和工作機三部分連在一起,比英國試用一個水輪帶動兩盤磨要早1000多年。
“作鹹”中的頓鉆打井技術,比俄羅斯鉆井技術早300多年。
天工開物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與當時占正統地位的理學相異。這種異端化的思想趨勢,反映著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和時代取向。
但是,個人的思想可以有異於主流,卻不能超脫於時代。古代素以農業作為重中之重,所以宋應星的文章中也處處體現出貴五谷輕金玉的思想。
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提到《天工開物?作鹹》及《論氣?氣聲五》都說“天有五氣,以有五行”,認為水火土金木五行由相應的氣而生,不是萬物的最原始本原,又對五行或五氣逐個分析,認為水火二氣是較基本的。
宋應星在剖析水火土金木相互關系及過渡層次,即解決了“亦氣亦形”這一物質過渡層次與形的物質過渡層次間相互關系及過渡之後,進一步闡述了萬物生成之理。
《天工開物?陶埏》指出:“水火既濟而土和。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這是說靠水火對粘土的交互作用,燒結成陶瓷,供民日用。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宋應星論述生命自然界萬物的生成機制,將生物分為植物與動物兩大類,而在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序列中,植物即草木之屬較為基本。
他將動物按發展序列再分為蟲魚、飛禽、走魯,最後是“萬物之靈”的人。他認為動物是從植物演化並生成的,而植物又是從無機物演化與生成的,歸根到底是通過水火與土木交互作用而產生。
宋應星寫道:“氣從地下催騰一粒,種性小者為蓬,大者為蔽牛幹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幾何?其餘皆氣所化也。”草木借水、土及火質(可燃的有機肥料)而成長。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所述各種植物如稻、麥、麻、豆、桑、棉、葛、草本染料、油料植物、甘蔗、竹、構樹及各種樹木的種植,都是根據這一道理而進行的。
他更詳細敘述了將這些植物借水火及金木石的交互作用而制成植物油、糖、衣料、染料、紙張、車船等產品以及木器、榨油器、糖車、紡織機、各種農具、蒸煮鍋等工具及日常用品。
雖然谷物種植主要靠水、土及金木,但沒有火氣配合也還不行,這裏火氣以日照的形式表現出來。沒有陽光(陽氣、火氣)而陰雨(陰氣、水氣)綿綿,便會減產。至於谷物加工及食品制造,離開水火與金木也是不行的。
由於五氣的交互作用,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及其加工制品,象無機界萬物一樣,供民日用,也歸根到底由元氣→亦形亦氣→形這這物質層次而生成的。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詳細敘述了從動物體制成各種產品的技術。根據他的哲學觀點,動物界雖然比植物界屬於更高級的發展階段,但究其物質本原仍不外是從元氣、亦形亦氣、形及草木這些物質層次而逐步生成、演變的,雖然他沒有告訴我們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完成這些過渡。
他在論述動物、植物及礦物界在構成上的物質統一性時,還談到物質世界多樣性的原因。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由於水火、土、金木這些物質要素相互間作用是千變萬化的,故而產生眾多的物。
正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所述,許多自然物通過人工作用後,又產生難以數計的、自然界本身沒有的物。用他的話說便是“或假人力,或由天造”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提到,在談到物質世界事物多樣性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中寫道:“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
大意是說,大地之間,事物以萬計,通過各種變化而形成完美無缺的世界,這恐怕不全是人力所能辦到的。
他的“形萬變而不窮”的哲學命題,現在可理解為有限元素原子以其萬變無窮的結合方式構成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現代物質構造理論還證明一無論物質觀是正確的,因為宇宙萬物最終都由原子構成。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宋應星在發展萬物生成及演變的自然哲學時,把他的哲理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用《天工開物》中所述30 種技術過程的實例來支持並解釋他的哲學思想。
這不但是中國歷史中其他哲學家作不到的,而且象李時珍那樣的大科學家也未能作到這一點。
他在闡述從最根本的元氣經過亦氣亦形及形再逐步過渡到無機世界和生命自然界時,為我們提供了一幅萬物生成與演變的圖景,其基本過渡層次為:元氣→水火→土→金木→無生物→草木(生物)→動物(高級生物)。
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從無生物到生物這一質的轉化。
這一觀點,韓嘯認為直至到了新世界,都還是正確的。因為,就修仙文明來說,有些精石經過長年累月的日月精華粹煉之後,有機緣者可以變成精怪!
這,也是從無生物到生物的轉化啊。
宇宙,或者說,大自然就是這麽神奇,這種神奇的力量,平常人是看不見,感受不出來的。
越是修行高深的強者,越能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偉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全書按“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粒》(谷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鹹》(制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煆》、《燔石》(煤石燒制)、《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曲蘗》(酒曲)和《珠玉》。
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
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
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此書中分散體現了中國古代物理知識,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
在《五金》篇中,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
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
《天工開物》中還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註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
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
這個觀點在後世被證明是非常正確的。
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其特點是圖文並茂,註重實際,重視實踐。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
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
《天工開物》的可貴之處,在於記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
書中用技術數據給以定量的描述,顯露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闡述,註重引入理論概念,而非單純技術描述。在農業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後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畝秧田可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之比為1∶25。
又說旱稻食水三鬥,晚稻食水五鬥,失水即枯。這些技術數據對農業生產有指導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論基礎,在以前的農書中未曾提到過。
《天工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西學,如“凡焊鐵之法,西洋諸國別有奇藥。中華小焊用白銅末,大焊則竭力揮錘而強合之,歷歲之久終不可堅。故大炮西番有鍛成者,中國惟恃冶鑄也。”
《天工開物》中的“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早一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兩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學變化等,也都比當時國外的科學先進許多。
尤其“骨灰蘸秧根”、“種性隨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農業史上的重大突破。
《天工開物》詳細記述了家蠶新品種的培育:將黃繭蠶同白繭蠶雜交,培育出褐繭蠶,將“早雄”和“晚雌”雜交,培育出“嘉種”,比法國的同類記錄早200多年。
在《五金》篇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
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中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
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制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總結提出的煉鐵與炒鐵爐的串連使用,直接把生鐵炒成熟鐵,具有現代冶金技術的重要特色。
這種方式在17世紀的歐洲還沒有。
《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註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中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天工開物》所述活塞式鼓風技術,較歐洲皮囊式鼓風設備更為先進。響銅合金、響器成型、鐵錨鍛造、鋼針拉制以及“生鐵淋口”等特殊化學熱處理工藝和金屬覆合材料技術,亦為最早期的明確記載。在現代,其基本原理仍然適用。
在機械動力學方面,《天工開物》記載了中國在機械動力方面的許多發明創造,如紡織花布用的花機,是當時外國所沒有的。“粹精”中介紹中國漢代發明的水碓裝置,把動力機、傳動機和工作機三部分連在一起,比英國試用一個水輪帶動兩盤磨要早1000多年。
“作鹹”中的頓鉆打井技術,比俄羅斯鉆井技術早300多年。
天工開物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與當時占正統地位的理學相異。這種異端化的思想趨勢,反映著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和時代取向。
但是,個人的思想可以有異於主流,卻不能超脫於時代。古代素以農業作為重中之重,所以宋應星的文章中也處處體現出貴五谷輕金玉的思想。
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提到《天工開物?作鹹》及《論氣?氣聲五》都說“天有五氣,以有五行”,認為水火土金木五行由相應的氣而生,不是萬物的最原始本原,又對五行或五氣逐個分析,認為水火二氣是較基本的。
宋應星在剖析水火土金木相互關系及過渡層次,即解決了“亦氣亦形”這一物質過渡層次與形的物質過渡層次間相互關系及過渡之後,進一步闡述了萬物生成之理。
《天工開物?陶埏》指出:“水火既濟而土和。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這是說靠水火對粘土的交互作用,燒結成陶瓷,供民日用。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宋應星論述生命自然界萬物的生成機制,將生物分為植物與動物兩大類,而在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序列中,植物即草木之屬較為基本。
他將動物按發展序列再分為蟲魚、飛禽、走魯,最後是“萬物之靈”的人。他認為動物是從植物演化並生成的,而植物又是從無機物演化與生成的,歸根到底是通過水火與土木交互作用而產生。
宋應星寫道:“氣從地下催騰一粒,種性小者為蓬,大者為蔽牛幹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幾何?其餘皆氣所化也。”草木借水、土及火質(可燃的有機肥料)而成長。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所述各種植物如稻、麥、麻、豆、桑、棉、葛、草本染料、油料植物、甘蔗、竹、構樹及各種樹木的種植,都是根據這一道理而進行的。
他更詳細敘述了將這些植物借水火及金木石的交互作用而制成植物油、糖、衣料、染料、紙張、車船等產品以及木器、榨油器、糖車、紡織機、各種農具、蒸煮鍋等工具及日常用品。
雖然谷物種植主要靠水、土及金木,但沒有火氣配合也還不行,這裏火氣以日照的形式表現出來。沒有陽光(陽氣、火氣)而陰雨(陰氣、水氣)綿綿,便會減產。至於谷物加工及食品制造,離開水火與金木也是不行的。
由於五氣的交互作用,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及其加工制品,象無機界萬物一樣,供民日用,也歸根到底由元氣→亦形亦氣→形這這物質層次而生成的。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詳細敘述了從動物體制成各種產品的技術。根據他的哲學觀點,動物界雖然比植物界屬於更高級的發展階段,但究其物質本原仍不外是從元氣、亦形亦氣、形及草木這些物質層次而逐步生成、演變的,雖然他沒有告訴我們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完成這些過渡。
他在論述動物、植物及礦物界在構成上的物質統一性時,還談到物質世界多樣性的原因。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由於水火、土、金木這些物質要素相互間作用是千變萬化的,故而產生眾多的物。
正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所述,許多自然物通過人工作用後,又產生難以數計的、自然界本身沒有的物。用他的話說便是“或假人力,或由天造”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提到,在談到物質世界事物多樣性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中寫道:“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
大意是說,大地之間,事物以萬計,通過各種變化而形成完美無缺的世界,這恐怕不全是人力所能辦到的。
他的“形萬變而不窮”的哲學命題,現在可理解為有限元素原子以其萬變無窮的結合方式構成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現代物質構造理論還證明一無論物質觀是正確的,因為宇宙萬物最終都由原子構成。
潘吉星在《宋應星評傳》中認為,宋應星在發展萬物生成及演變的自然哲學時,把他的哲理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用《天工開物》中所述30 種技術過程的實例來支持並解釋他的哲學思想。
這不但是中國歷史中其他哲學家作不到的,而且象李時珍那樣的大科學家也未能作到這一點。
他在闡述從最根本的元氣經過亦氣亦形及形再逐步過渡到無機世界和生命自然界時,為我們提供了一幅萬物生成與演變的圖景,其基本過渡層次為:元氣→水火→土→金木→無生物→草木(生物)→動物(高級生物)。
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從無生物到生物這一質的轉化。
這一觀點,韓嘯認為直至到了新世界,都還是正確的。因為,就修仙文明來說,有些精石經過長年累月的日月精華粹煉之後,有機緣者可以變成精怪!
這,也是從無生物到生物的轉化啊。
宇宙,或者說,大自然就是這麽神奇,這種神奇的力量,平常人是看不見,感受不出來的。
越是修行高深的強者,越能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偉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